中国中小企业“专精特新”资质评定办法

发布时间:2018-05-02
中国中小企业协会(以下简称“协会”)“专精特新”促进中心(以下简称“促进中心”“中心”),根据《中国中小企业“专精特新”评定标准》,对中小企业“专精特新”资质进行评定,由各地中小企业协会、促进中心所属各省分中心、协会所属地方服务中心、其他中小企业服务机构(以上简称“评定机构”)具体实施执行,以实现对中小企业的动态监测和有效评估。
 
一、评估流程
 
(一)基本条件
登记注册两年以上,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符合《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工信部联企业〔2011〕300号)的中小型企业。
节能、环保和安全生产等符合国家和所在省份相关规定,银行信用、纳税信用和社会信用良好。
 
(二)自愿申报
凡符合申报条件的企业,准备相关材料,向所在地区的评定机构提出申请,由评定机构收集材料,初审合格后,报协会促进中心。
 
(三)专家评审
中心组织专家对提交的申报材料进行审核,根据“专、精、特、新”四个维度进行企业评价,得出综合评价结果,形成评价指数,进行评分排序和评级划分,认定其为“专精特新”的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的资质,签署审核意见后报协会。未详述事项予以解释。
 
(四)认定与公布
协会评审合格后,在协会网站进行公示,对公示无异议的企业认定为中国中小企业协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并颁发资质证书,并将其纳入中小企业“专精特新”数据库。
 
二、监督与管理
 
1、“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资质评定工作每年组织一次,集中受理、集中评审。根据企业实际申请情况,可由评定机构发起,不定期开展评估工作。
2、中心对认定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实行动态监管,有效期为三年,到期后进行复核。对复核不合格的企业,取消资格。
3、申请企业必须实事求是,真实反映数据,并签署《中国中小企业“专精特新”资质评定调查真实性与信息保密协议书》,如发现弄虚作假、虚报伪造数据,经调查属实的,撤销其称号,三年内不得重新申请。
4、“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有效期内发生重大的安全、环保、卫生、劳动、纳税、信贷、质量、知识产权等事件,且被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处理的,取消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资质。
5、经评定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成为中心会员,进入中心服务体系。其评估数据纳入“专精特新”评价指标体系,并按要求定期将企业经营数据报送中心,进行动态化跟踪。
 
三、调查设计方案
 
协会、促进中心定于2017年11月开展第一次全国性中小企业“专、精、特、新”评估调查,以问卷调查、系统IT平台(开发建设中)和实地调研的方式,对全国中小企业进行抽样调查,兼顾行业、区域特征,实现企业运行的动态监测,以期为中小企业发展、政府决策部门提供实证依据。
 
(一)抽样设计
 
1、样本框选取
本调查的中小企业涵盖全国31个省、直辖市,采取PPS抽样,总体抽样误差不超过2%,分行业误差不超过10%,置信度达到95%,使调查结果具有全国和各省的代表性。
这31个省份包括:① 直辖市(4个):北京、天津、上海、重庆;② 省份(22个):河北、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③ 自治区(5个):内蒙古、广西、西藏、宁夏、新疆及新疆兵团。不涉及3个地区:香港、澳门、台湾。
 
2、样本量确定
本调查基于“专、精、特、新”评价标准所涵盖的4个方面、16个二级维度、47个三级维度测量指标,遵循统计学意义上对于建模指标和样本量之间的倍数关系原则,并结合各省市中小企业协会所属会员单位共计135678家,考虑各省市会员单位的分配比例,在经济成本一定的条件下,尽可能有效地、合理的确定样本量。
 
3、抽样方法
本调查以31个省份中小企业数据为基本抽样框,采用分层、多阶段、按比例概率的PPS抽样方法,按照各省中小企业协会采集上报的中小企业会员数据信息,建立分行业、分区域的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数据库,形成动态监测体系。
 
4、权重设置
本调查根据全国中小企业在各省份、各行业的分布情况,设定抽样权重,并进行综合加权设计,以期样本数据库具有省份及全国的代表性。此外,在“专、精、特、新”评价标准中,每个层级不同指标的权重是通过因子分析方法和结构方程模型计算出来的,更具客观性、科学性。
 
(二)数据库建立
 
1、数据搜集、整理
本调查设计出《中国中小企业“专精特新”评估调查信息表》,每一份调查信息表有唯一的五位编号(右上角标识),采用纸质(电子)问卷和系统填报两种方式,协调各地评定机构共同工作,并与大数据公司进行联合开发合作,从而高质量、高效率地搜集和整理全国中小企业信息。
 
2、数据录入
本调查使用Epidata3.1软件录入企业数据信息,或通过填报系统信息库导入数据库,在这里要注意数据格式的转换,通常使用StatTransfer软件,确定好数值型变量的长度,以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
 
3、数据质量控制
本调查设置调查督导员,负责对调查问卷进行审核,以保证问卷的完整性和基本逻辑关系;同时,设置数据校验员,对已录入完毕的数据库信息进行抽样检验和核实,对各省中小企业数据信息严格把关,保证数据信息合格率在90%以上。
 
4、数据库编码
本调查根据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中的行业分类标准,进行行业编码并制定出表格,便于分行业分析。
本调查依据《全国省市行政区划代码表》依次进行省份市级/直辖市辖区编码,便于分区域分析。比如:河北省石家庄市编码130100,再将每个市级/辖区里的中小企业协会的会员企业单位从0001起始至9999进行排序,一个企业对应一个单位编码,有且只有唯一一个code,与行政区划代码合并共同生成唯一的企业ID号码,比如:河北省石家庄市的一个企业编码为1301009999,这是数据库中排序的唯一标识。
因此,中心编制了相应的评估调查编码手册,标识出变量名、变量类型、变量标签、取值范围等,便于将调查问卷中的问题与测量变量一一对应起来。并形成有关调查技术手册,用以指导此次评估调查的开展实施。
 
(三)数据清理
本调查对数据库进行纵向合并、横向合并,以匹配整合为一个全国性的大数据库。对数据库中缺失的信息进行缺失值填补,处理奇异值指标,转换非正态化变量,进行数据标准化量纲处理、逆指标的标准化处理,以及数据转换等各种步骤的处理,最后对评价标准数据库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这是进行多元分析的前提。
 
(四)信度、效度分析
 
1、信度分析
本调查使用相关系数矩阵检验变量间的信度,即:可靠性(reliability)一般来说,两两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在0.3以上就可以,相关系数越大(≤1.00),信度则越高。SPSS统计分析软件中可计算出Cronbach α一致性信度系数、Spearman-Brown折半信度系数,信度系数在0.7以上为可接受性系数。信度是效度的前提条件。
 
2、效度分析
本调查使用单项与总和相关分析法来检验变量间的效度,即:有效性(validity)。一般来说,计算每个题项得分与题项总分的相关系数,根据相关是否显著判断是否有效;如果有反意题项,应将其逆处理后再计算总分。此外,也可以采用因子分析测量问卷的结构效度,因为因子分析可以在众多变量中提炼出公因子,公因子则代表了问卷(测量工具)的基本结构。累积贡献率反映了公因子对问卷的累积有效程度,共同度反映由公因子解释原变量的有效程度,因子负荷反映原变量与某个公因子的相关程度。
 
四、评价方法
 
本调查基于分层次分析方法构建出“四位一体”中国中小企业“专精特新”评价标准体系,即:专业化(S)、精细化(R)、特色化(D)、新颖化(I),共计4个一级指标、16个二级指标、47个三级指标,这是一套基于多维度、多因素的综合评估分析框架。
 
本调查建立中国中小企业“专精特新”评价标准数据库,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中的因子分析方法和结构方程模型进行统计建模,选取少数几个能够起到主导作用的共同性变量,每一维度解释力度均在80%以上,分别计算出一级、二级、三级指标的权重,形成多维度、多层次中国中小企业“专精特新”综合指标评估体系,计算出综合得分排序,进行分级划分评价,形成总体评价指数和分级评价指数,充分体现了中国中小企业综合竞争力的强弱。
 
(一)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 (factor analysis) 是多元统计分析中处理降维的一种统计方法。因子分析法是从研究相关矩阵内部的依赖关系出发,根据相关性大小把变量分组(使得同组内的变量之间相关性较高,而不同组内的变量之间相关性较低),这样,在尽量减少信息丢失的前提下,从众多指标中提取出少量的不相关指标,然后再根据方差贡献率确定权重,进而计算出综合得分的一种方法。其最大优势在于各综合因子的权重不是主观赋值而是根据各自的方差贡献率大小来确定,使得评价结果唯一,而且较为客观合理。
 
(二)结构方程模型
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是统计分析方法中一个新的发展领域,被誉为“第二代多元统计方法”,对于评价标准体系中复杂的相互作用机理和影响机制剖析较为明确。结构方程模型将“潜变量”作为模型的重要构成元素加以研究,这是区别于传统统计模型的显著特征。此外,它有很多优点,即:①可同时考虑和处理多个因变量;②容许自变量和因变量含有测量误差;③允许潜变量由多个观测指标构成,并可以同时估计各指标的信度和效度;④可采用比传统方法更有弹性的测量模式,如某个指标在结构方程内可以属于两个潜变量;⑤研究者可设计出潜变量间的关系,并估计整个模式与数据的拟合程度。
分享:
搜索阅读更多政策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