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专项 项目申报指南

发布时间:2017-01-01
一、总体安排
按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体部署,对接“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行动计划,重点围绕钢铁、石化、建材、纺织等优势传统产业,瞄准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技术需求,开发一批产业发展急需的共性关键技术,研制一批重大关键工艺装备和高附加值的战略性新产品,助力全省钢铁等传统产业化解过剩产能,促进传统行业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
 
二、支持重点
专题一:钢铁产业
优先主题一:钢铁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指南代码 3010501)
重点支持成本最优烧结配矿技术、高炉炉料结构优化技术、高效连铸技术、连铸连轧技术、连续铸轧技术、钢材性能和质量控制技术、钢结构建筑等钢材应用技术研发,支持关键技术应用和集成。
优先主题二:重要钢铁产品研发(指南代码 3010502)
重点支持开发高强度、高韧性、耐蚀、耐候钢种,汽车面板等汽车用钢,轴承钢、重轨、弹簧钢等轨道交通用钢,核电、超高压锅炉管、高级管线钢等能源用钢,船舶及海洋工程用钢,钢结构及高强度钢筋等建筑用钢,模具钢、高速工具钢等特种钢,高磁感取向硅钢等电工钢,研究开发生态钢铁产品、钢铁复合材料、高级涂镀产品、高纯生铁、超高纯生铁和钒氮合金、钒铝合金、高纯氧钒等高端产品。
优先主题三:钢铁关键工艺装备研发及应用(指南代码 3010503)
重点支持非高炉炼铁、高效低成本纯净钢冶炼等关键工艺装备研发和连铸连轧、连续铸轧、无头轧制、热送直轧、在线热处理等工艺装备研发,重点支持余热余压高效回收利用设施、多污染物协同高效脱除装置研发。
优先主题四:绿色钢铁工艺技术研发(指南代码 3010504)
重点支持研究开发钢铁制造流程工序衔接匹配及优化组合节能、多过程耦合节能技术、网络化能量调配节能技术,高炉渣干法粒化及余热回收技术,钢铁生产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大气污染物一体化协同脱除技术及优化运行技术,结合环保搬迁等技术升级项目,重点支持能量系统集成优化、水系统集成优化、能源和废弃物综合利用园区一体化等技术开发应用。
优先主题五:钢铁产业两化融合(指南代码 3010505)
重点支持“互联网+钢铁”技术研发,应用信息技术改造钢铁产业,支持钢铁企业智能制造技术、先进过程控制和制造执行系统应用,支持管理信息平台集成研发,实现采购销售、经营管理、生产管理控制、财务系统等全流程的无缝衔接和综合集成,实现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
专题二:石化产业(指南代码 3010506)
重点支持石化行业转型升级、清洁生产和节能降耗目的所需的关键技术、工艺与装备。主要包括:炼油行业副产资源的综合利用技术、功能性树脂生产关键技术;碳一化学品、煤焦油深加工、粗苯加氢精制工艺装备水平提升和产品升级;氧氯化法聚氯乙烯、高端精细氯产品技术工艺,提高耗氯产品副产氯化氢综合利用水平;集成化学、化工、环保、生物、信息等技术,研发新型反应技术、新型催化技术、过程强化与耦合技术、新型分离技术等绿色化工过程系统集成技术。
专题三:建材产业(指南代码 3010507)
重点研发钢结构建筑设计、生产、应用和施工技术,绿色混凝土材料及外加剂的工程化及应用技术,水泥生产的绿色环保新工艺及低成本关键技术;新型智能玻璃制备关键技术,低辐射镀膜(Low—E)玻璃板材、真(中)空玻璃、安全玻璃、个性化幕墙、光伏光热一体化玻璃制品,适应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需要的节能门窗等产品;高性能结构陶瓷、功能陶瓷制备技术;水性涂料、胶黏剂及高分子防水材料、密封材料、热反射膜等产品。
专题四:纺织产业(指南代码 3010508)
重点支持纺织产业升级的关键技术和设备研发。主要包括: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产业用功能性和智能化高技术纺织材料;超仿真、功能性、差别化纤维,生物质纤维、高性能纤维;新型纺纱、新型织造、特种织造、宽重型织物织造等工艺技术及设备;印染高效短流程前处理技术、无水少水印染技术及功能性后整理技术;技术性纺织品、个性化纺织品、功能性纺织品、绿色环保纺织品和智能化纺织品等高附加值纺织产品开发。
 
三、绩效目标
实现关键共性技术突破,研发应用10项关键工艺装备,开发20项以上重点产品。节能减排技术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在能量和水的综合利用、污染排放控制及信息化系统集成应用方面取得10项重大技术成果。
 
四、项目安排
本专项2017年拟支持项目25项左右。
 
五、申报要求
申报单位为省内钢铁、石化、建材、纺织等行业骨干企业。优先支持以企业为主体,与高校、科研机构联合实施的产学研合作项目,并要求提供相关证明材料;鼓励支持京津冀协同发展合作项目,并提供相关合作协议等证明材料。
分享:
搜索阅读更多政策资讯